楊尚儒

 

淺談「自殺」-青少年的第三號殺手

  

劉俠「生之歌」曾寫道:「一粒貌不驚人的種子,往往隱藏著一個花季的燦爛。一條醜陋的毛蟲,可能蛻變為一隻五色斑斕的彩蝶。因為,生命本身就是一椿奇蹟。」

劉俠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,從小就飽受病痛的折磨。然而她勇於接受困境的挑戰,不但用寫作激勵了無數的人心,更起而行創立了伊甸基金會,幫助許多身心障礙者。雖然她不幸被精神異常的女傭傷害,不久即離開人世,但她的大愛所綻放之生命光輝,卻將永存人們的心中。

反觀現在社會上的年輕人,只知道滿足個人的私慾,理直氣壯的高喊「只要我喜歡,有甚麼不可以」。殊不知,這樣膚淺的生活態度,一味追求物質層面的享受而忽略了心靈的充實,到頭來受到最大虧損的,還是自己而已。常聽人家說:「現在的年輕人就像溫室的花朵,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淋;又像是玻璃娃娃,輕輕一碰就碎了。」許多人在面臨困境的時候,選擇了永遠的逃避-死亡。社會新聞中,自殺的報導時有所聞。在台灣地區,自殺約佔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二,自民國八十六年起,自殺已名列十大死亡原因之中。尤其在青少年(十五至二十四歲)的死亡原因中,高居第三名,更是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切。以下就個人、家庭與社會等三個層面,來探討青少年自殺的原因:

一、 個人方面:

極多數自殺死亡個案,具有精神科診斷,包括憂鬱症、酗酒、藥物成癮、精神分裂症、人格疾患及嚴重的適應性疾患等等。而罹患嚴重身體疾病者,例如顏面傷殘、癌症、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(AIDS)等,亦有較高的自殺危險。此外,個人情緒管理及壓力因應能力之缺乏,使得許多現代人禁不起打擊,常見為情所困或是事業失敗而尋死,甚至有受不了課業壓力太大的學生選擇了自殺。

二、 家庭方面:

研究顯示,單身、離婚或鰥寡者,其自殺死亡之危險性比已婚者高。家庭狀況混亂及關係疏離者,亦有較高自殺死亡之危險。由此可見,一個完整和諧的家庭,才能提供我們支持,幫助我們一起解決問題。然而現在台灣的離婚率節節上升(平均每三對結婚就有一對離婚),單親家庭增多,即便是雙親家庭,也因父母親皆需工作賺錢,以致於疏忽了親子關係的經營。反之,有的父母親過度溺愛子女,事事為他們安排妥當,卻使其依賴成性,缺乏獨立自主能力。萬一遇到重大打擊,就無法沉著以對。

三、 社會方面:

缺乏社會支持系統、無業、及最近經歷重要他人的分離或死亡等等-已被指出確實與自殺死亡的危險性有關。在不同的國家與民族中,自殺率亦有不同,而與各國相較之下,台灣地區的自殺率排名則居中。此外,媒體對自殺事件過度渲染報導,亦造成負面的影響,部分研究指出,可能與自殺率增加有關。

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自殺發生呢?以下幾點原則可供參考:

        第一、 認識自殺的危險因子

        除了上述個人、家庭與社會因素之外,過去曾經自殺者、選擇高致命性方式自殺者、有長期且堅決求死意志者、及把後事交代清楚完整者,亦為自殺之高危險群。

       第二、  自殺企圖顯露時,應認真看待

       一般錯誤的觀念以為,說想自殺的人就不會真的去做。事實卻相反,三分之二自殺死亡的人,生前曾經透露想死的念頭,而且後來真的去完成它。

       第三、  增進個人壓力調適能力

       壓力調適是可以學習的。有些人經由看書或師長的開導學得,有些人參加一些自我成長團體,這都很不錯。我要特別推薦,養成運動的好習慣,真是對抗壓力的好方法呢!若能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宗教信仰,讓心靈有倚靠支持的力量,也是非常有效哦!此外,找人訴說心事,不管是良朋益友,或是專業的諮商輔導員,都會有所助益的。

       第四、 合併精神疾患者,必須及早接受治療

 

若是上述方式,仍無法排解尋死的意念,需及早就醫。現代精神醫學發達,精神科醫師會依病情及患者個別的需要,給予藥物治療,心理治療、婚姻或家庭治療,團體治療、、、等等。及早治療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悲劇發生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正如劉俠所說-「生命本身就是一樁奇蹟」。活著就有無限的可能,死了就什麼都不能。

 

朋友們,苦難往往是化了妝的祝福,讓你我經過困境的熬鍊之後,散播出生命的芬芳吧!

 

  

 

~心情卡樂活~ 王雅琴醫師 楊尚儒醫師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lorfulli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